[RS] 貝爾格勒舊城區:斯卡達里亞到卡萊梅格丹

這次參加的導覽跟之前參加過的20世紀貝爾格勒Free Walking Tour澤蒙Free Walking Tour一樣,是Belgrade Walking Tour組織的。他們有三個免費的市區導覽,這次參加他們最後一個導覽。

地點:貝爾格勒共和廣場(Трг републике / Trg republike)
集合時間:每天早上11:00跟16:00,建議提早五分鐘到
導覽時間:約兩個半小時

導遊會張開黃傘在米海洛王子Mihailo Obrenović雕像前等大家,所以非常好找。

米海洛王子是把貝爾格勒從鄂圖曼土耳其手中解放出來的英雄,所以儘管貝爾格勒經歷不同政治體制的政府(君主王國、社會主義共和國、民主共和國),各個時期的統治者都還是保留跟米海洛王子相關的地名。

第一站是斯卡達里亞(Skadarlija),這是老城區目前保留最老的一條街。貝爾格勒在歷史上經歷過140幾場戰役,其中好幾次整個城市被夷為平地,所以很難可以看到一整區的建築都是同一個時代的狀況。

鄂圖曼土耳其退出貝爾格勒後,斯卡達里亞這個在土耳其時代就不怎麼富裕的地方,便宜的租金吸引了許多經濟不寬裕的藝術家跟畫家搬進來。在藝術家進駐之後,除了保留了土耳其時代的矮房跟老街,這裡也漸漸變成貝爾格勒的波西米亞區。


晚上的斯卡達里亞
圖片來源:http://www.malivrabac.rs/index.php/sr-YU/

吸引了人潮,餐飲業也較進到了斯卡達里亞。今天整條街都是巴爾幹風味餐廳,吸引想要體驗巴爾幹餐點的遊客,當然還有喜歡聽當地樂團表演的塞爾維亞人。

樂團通常會在晚上七八點的時候,穿梭於各個餐廳,接受客人點歌。歌曲多半以塞爾維亞當地歌謠為主,但是世界名曲他們通常也可以表演。給樂手小費是投到喇叭裡面或是夾在手風琴的夾層。而歌手的小費有點不一樣,歌手通常很賣力演出,所以額頭會流汗,在唱歌前會把客人給的鈔票貼在額頭,如果唱完沒有掉下來就會把錢拿走,當然為了避免掉下來,再貼之前有時候會在鈔票上吐一些口水。

導遊一邊在路邊講解,一邊也請我們喝這裡的水果白蘭地拉基亞(Rakija)。塞爾維亞人喜歡在飯前喝一杯拉基亞暖胃,這種酒通常是40%以上,而且每家都會自己釀,或是有朋友家裡有釀,所以大家幾乎不會去超級市場買,而且都會堅持自己家裡的拉基亞是最好的。


Rakija
圖片來源

下一站是在小巷裡面的「吳克與多西特杰博物館」(Музеј Вука и Доситеја / Muzej Vuka i Dositeja),顧名思義,紀念的就是語言學家吳克.卡拉季奇(Вук Стефановић Караџић / Vuk Karadžić)以及文學家多西特杰.奧布拉多維奇(Dositej Obradović)。

吳克在塞爾維亞脫離土耳其帝國後,吳克走訪南斯拉夫各地,除了考察各地語言之外,也蒐集當地的民謠以及民間故事,讓這些文化資產可以文字化。他開始改良塞爾維亞的西里爾文字,讓以往只有修道院才會使用的文字,變成一個塞爾維亞族人可以易於學習、書寫、傳播的工具。

在鄂圖曼時代,塞爾維亞是沒有塞爾維亞人自己的學校,畢竟在鄂圖曼統治下,很多資源都拿去投資在反抗鄂圖曼上。土耳其人退出塞爾維亞之後,在新成立的塞爾維亞大公國邀請下多西特杰擔任第一任的教育部長,除了協助籌辦學校之外,他也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作品,讓塞爾維亞人可以接觸外國文化。他也引進了馬鈴薯,讓塞爾維亞可以免於飢荒。

吳克與多西特杰博物館
圖片來源

如果說米海洛王子讓塞爾維亞人有了自己的國家,那吳克與多西特杰就是讓這個國家有了自己的文化跟內涵。

往前走不久,就可以看到Bajrakli清真寺(Бајракли џамија / Bajrakli džamija),這是少數在鄂圖曼時代留下來的清真寺,Bajrakli是土耳其語「有旗」(Bayraklı)的意思,因為以前這個清真寺的喚拜塔是附近最高的建築,要祈禱的時候會再喚拜塔外面掛上旗子,所以有這個名字。


Bajrakli清真寺
圖片來源:筆者

導遊說以前因為南斯拉夫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所以很多約旦的留學生,所以清真寺很多會有很多約旦人。但是隨著狄托的過世,南斯拉夫政局動盪加上經濟封鎖,留學生紛紛離開貝爾格勒,清真寺也變得冷清。現在隨著政局穩定,外國人跟波士尼亞人的遷入,才讓清真寺變得比較熱鬧。

最後來到卡萊梅格丹(Kalemegdan),這是市中心保存最完整的防禦工事,也是貝爾格勒人最常來的公園。由於這裡是老城區最北的地方,很長一段時間是鄂圖曼土耳其的北界,所以除了要防禦奧匈帝國的入侵,也要伺機往北征服。奧匈帝國佔領這裡的時候,也將卡萊梅格丹拿來防禦土耳其人。

卡萊梅格丹是土耳其語的「要塞」(Kale)跟「戰場」(Megdan)兩個字組成,如此肅殺的名字跟現在的休閒氣氛實在很難連在一起。

貝爾格勒其實早在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經有人居住,當時羅馬帝國駐紮在此防禦來自斯拉夫人的入侵,他們用白色大理石修建城牆,而斯拉夫人從北方往南入侵時,看到河對岸的白色城市,直覺的稱這個城市為「白色之城」。斯拉夫語的「白」(Bela)跟「城市」(Grad)這兩個字的結合,也就是貝爾格勒這個城市的由來。

城牆內部白色的石材,或許就是羅馬人拿來修城牆的白色大理石也說不定。


城牆中混著一些白色的大理石塊
圖片來源:筆者

城市經過不斷的易主,要塞也不斷的更新以及擴大,現在要塞主要有三層。最外圈紅磚城牆是奧匈帝國時候建的,中間層則是土耳其人建的,而最內層是塞爾維亞人建的。


Zindan門
圖片來源:筆者


Dizdar塔(Диздарева кула / Dizdareva kula )
圖片來源:筆者

卡萊梅格丹可是看到多瑙河以及薩瓦河的交界處。多瑙河流經五個國家的首都: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Bucharest)、塞爾維亞貝爾格勒(Belgrade)、匈牙利布達佩斯(Budapest)、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法(Bratislava)以及奧地利維也納(Bec)。剛好這五個首都在塞爾維亞語都是B開頭,所以當地的學校一定會教。


多瑙河與薩瓦河的交界處
圖片來源:筆者

兩河交界處有一個河沖積島:大戰爭島(Велико ратно острво / Veliko ratno ostrvo),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開打的地方。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族學生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在波士尼亞塞拉耶佛,開槍打死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展開了談判,但是最後談判破裂,奧匈帝國越過多瑙河攻打塞爾維亞,而大戰爭島就是第一個開戰的塞爾維亞土地。

面對多瑙河的城牆
圖片來源:筆者

勝利紀念碑(Pobednik)是貝爾格勒的重要地標之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紀念各個世代為塞爾維亞付出的戰士們。雕像是一個全裸的戰士,所以不會因為服裝而限定只紀念哪個時代的戰士;右手守著劍表示保衛國家,但是不主動出擊;左手的老鷹代表隨時察覺可能的威脅。

一開始這個雕像是要放在市中心的莫斯科飯店前面,但是由於當時民風保守,許多婦女不想在每天人來人往的大街上看到一個裸男雕像,所以後來遷至斯卡達里亞,從高處望著多瑙河,這樣來往的人除了不會看到雕像的重要部位,也代表這個戰士在守衛首都的北方疆域。

晚上的勝利紀念碑
圖片來源:筆者

看著遠方連接著新城跟舊城的橋,導遊跟我們分享了一個故事。他說在在北約轟炸貝爾格勒的時候,主要都是攻擊政府跟及軍事設施,民眾基本上避開這些設施,危險就大大降低。但是北約有天宣布,因為其戰略位置,所以要炸連接新舊城的橋。

但是當轟炸機要炸橋的時候,發現橋上滿滿的都是平民,他們身上還帶著把心,彷彿是要讓轟炸機瞄準他們。最後轟炸機當然沒有把橋炸下來,而當地的樂團為了鼓勵守護橋的民眾,於是就在橋上開演唱會。導遊說他的父母認為那是他們最棒的一場派對,是一場守護自己家園的狂歡派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