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的20世紀貝爾格勒Free Walking Tour之後,這個週末又再度參加Belgrade Walking Tours的免費導覽。這次的主題是貝爾格勒的一個自治市:澤蒙(Земун / Zemun)。
在貝爾格勒那麼多行政區跟自治市中,為什麼澤蒙自治市會特別成為一個觀光景點呢?最直接的答案,就是他曾經是奧匈帝國跟鄂圖曼土耳其的邊界。16世紀初,塞爾維亞被納入了鄂圖曼土耳其的疆域,雖然有幾年因為奧匈帝國的擴張,而被納入奧匈帝國,但要直到1717年才算是真的「穩定的」被納入奧匈帝國(或歐洲國家)的範圍。
地點:貝爾格勒共和廣場(Трг републике / Trg republike)
集合時間:每個星期六15:00,建議提早五分鐘到
導覽時間:約兩個半小時
行前準備:市區公車票,建議購買250 RSD的單日票
導遊一樣會在共和廣場舉著黃傘等大家,等到參加導覽的人都到了之後,會帶著大家一起走到Zeleni venac公車站搭704號公車到澤蒙郵局站(Zemun Pošta),再從公車站走到澤蒙的主廣場。
![]() |
澤蒙主廣場 圖片來源:筆者 |
廣場上最顯眼的就是巴洛克式的聖母升天教堂,這個天主教教堂的原址原本是鄂圖曼的清真寺,在奧匈帝國驅逐土耳其人之後,清真寺被拆除而重新蓋一座教堂。
1990年代南斯拉夫被國際禁運制裁,物價飆漲、通貨膨脹,所以曾經出現過面值五千億第納爾的紙鈔,導遊送給我們每個人一張玩具紙鈔當作紀念。
![]() |
通貨膨脹下出現的五千億第納爾(的玩具紙鈔) 圖片來源:筆者 |
在經濟蕭條,外來物資難以取得的情況下,也是犯罪跟走私的溫床。澤蒙在這段時間就是一個充滿黑道與犯罪的地方,據說當初的黑道的基本配備是:有氣墊的Nike運動鞋、有牌子的牛仔褲、紮進去的上衣來顯示自己的牛仔褲是有牌子的,最後再加上一個金項鍊。雖然黑道與犯罪已經遠離澤蒙,但是至今當地人還是會開玩笑說不要惹到澤蒙人,他們都有很多黑道弟兄的朋友之類的。
澤蒙的河畔有很多的海鮮餐廳,雖然這些海鮮多半都不是在當地捕的,但是當地人跟觀光客還是喜歡在多瑙河邊享用海鮮,或是純粹地享用一杯啤酒。河邊的步道往南走六公里左右就可以到舊城區,在春天是個很適合散步的行程。
![]() |
多瑙河畔的澤蒙 圖片來源:Balkan uzivo |
在多瑙河跟薩瓦河的交界處有一個河沖積出來的島,叫做大戰爭島(Велико ратно острво / Veliko ratno ostrvo),這是一個受到政府保護的生態島,島上是不能有建築的。夏天的時候,會從澤蒙架一個人工橋讓民眾上島,因為島的北部有貝爾格勒少數的沙灘,是夏天當地民眾戲水遊憩的最佳場所。
![]() |
大戰爭島北方的沙灘 圖片來源:http://beobuild.rs/ |
從河岸步道轉進Njegoševa路,傳統的石子路跟街道兩旁的建築,可以感受出澤蒙跟舊城區在建築上的差別,比較偏向中歐的建築風格。在鄂圖曼土耳其的統治下,塞爾維亞人在宗教跟教育方面被打壓,所以比較有錢的塞爾維亞人、或是藝文界人士,就選擇跨河來到澤蒙定居。所以塞爾維亞很多的「第一」是在澤蒙發生的。例如第一個塞爾維亞劇院、第一個塞爾維亞語圖書館等等。
![]() |
Njegoševa路的入口 圖片來源:筆者 |
在奧匈帝國的區域,雖然還是被外族統治,但是至少在這裡塞爾維亞東正教不至於被打壓,而且塞爾維亞人可以在這裡辦學,傳承自己的文化。經過了澤蒙聖尼可拉斯教堂(Nikolajevska crkva u Zemunu)後,繼續往山上爬,到了加多斯塔(Кула на Гардошу / Kula na Gardoš)。這也是澤蒙的著名地標之一,他有一個別稱是「千禧塔」,是匈牙利人在1896年為了慶祝匈牙利人在喀爾巴阡盆地(Pannonian plain)定居一千年而蓋。
匈牙利為了慶祝千禧,在當時的匈牙利王國(在奧匈帝國內的王國)的四個邊界蓋了塔來慶祝,而澤蒙為當時匈牙利王國的最南端,所以就選擇在這裡建塔。塔本身沒有宗教功能,主要是用來紀念以及望遠。
![]() |
加多斯塔 圖片來源:筆者 |
但是這個景點厲害的地方,並不是塔本身,而是走道塔後可以居高臨下看到整個澤蒙。附近還有一些古城牆,但是由於城市不斷易主,其實也搞不清楚哪一段土耳其人蓋的、哪一段又是匈牙利人蓋的。
![]() |
加多斯塔後可以看到整個澤蒙以及多瑙河,白色的教堂是聖尼可拉斯教堂 圖片來源:筆者 |
跟著導遊下山到澤蒙聖母教堂(Богородичина црква у Земуну),這是一個塞爾維亞東正教的教堂,但是外觀卻沒有圓頂或是柱子,而是比較偏向巴洛克的建築。雖然在奧匈帝國下,塞爾維亞人可以信仰東正教,但是畢竟奧匈帝國是一個以天主教為主流的國家,東正教的信仰不能夠太張揚,所以至少在外觀上,仍然要跟其他奧地利建築風格一致為巴洛克建築,但是內部則仍然是東正教格局:滿滿的聖人像、在屏風後面的聖壇、沒有樂器的詩班、沒有椅子的禮拜廳、燒蠟蠋的架子等等。蠟燭架分為上下兩層,點上層是為在世的人祈禱、下層則是為逝去的人祈禱。
沿著Svetosavska路走,路旁的屋子一樓窗戶都比較低,而二樓的窗戶都會延伸出來。以前年輕女性不太在街上走,多半由家人說媒,所以她們會利用二樓延伸出去的窗戶來「物色」年輕男性,或是單純看看外面的世界,知道外面發生什麼事情。而一樓比較低的窗戶,就是讓家庭主婦可以一邊忙家務,又可以一邊跟路人聊八卦、談是非而設計的。
![]() |
物色伴侶的二樓延伸窗跟聊八卦的一樓矮窗 圖片來源:筆者 |
路上我們剛好看到一台Yugo的轎車,導遊說這種南斯拉夫時代製造的車在塞爾維亞還是蠻普遍的,雖然這個車設計不良常常故障,但是還是有很多復古的愛好者收藏這種車。台灣的讀者對Yugo陌生應該不意外,畢竟他甚至沒有一個中文的維基百科頁面。2016年美國《時代雜誌》將Yugo GV這台車選為「有史以來最爛的50台車」,應該就可以解釋這個品牌給人的印象了吧?
![]() |
停在路邊的Yugo轎車 圖片來源:筆者 |
導覽最後結束在犧牲戰士紀念碑(Споменик палим борцима)前,在紀念碑的後方是塞爾維亞第一個男子小學,附近還有第一個女子小學跟第一個中學,目前都是受國家保護的歷史建築。建築背景的導遊說,雖然這些建築都被國家保護,但是古蹟保護這件事情,有時候還是跟錢脫離不了關係。這些樓房的窗基本上都是木製,但是現在整修的時候,為了節省預算,都改為塑膠窗,雖然遠看看不出差別,但是就失去古蹟本身的感覺了。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家革命犧牲戰士紀念碑 圖片來源:筆者 |
總結來說,澤蒙是一個城市之中的城市,長期與貝爾格勒舊城在不同國家的治理下(鄂圖曼帝國跟奧匈帝國),也成為一個東西方交會的地方,更是塞爾維亞文化保存、復興的基地,蠻值得花一個下午來探索這個城市。
參考資料:
Timeline of Zemun history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