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幾乎每個比較大的城市都會有團體安排Free Walking Tour,這種團不需要預約,只要在指定的時間地點出現就好,不需要預先付費,在導覽結束之後給小費就可以。對精打細算的背包客來說,是個省錢又可以認識各個城市的好選項。
這次參加的是Belgrade Walking Tours 的20世紀Free Walking Tour。他們還有19世紀市中心導覽跟貝爾格勒Zemun區的導覽。
地點:貝爾格勒共和廣場(Трг републике / Trg republike)
集合時間:10:30,建議提早五分鐘到
導覽時間:約兩個半小時
導覽員會在廣場的米海洛王子雕像(Споменик кнезу Михаилу / Spomenik knezu Mihailu)前撐著黃色的傘等要參加導覽的遊客。
![]() |
共和廣場的米海洛王子雕像 圖片來源:筆者 |
在雕像後方的是國家博物館(Народни музеј / Narodni muzej),是塞爾維亞最老也是最大的博物館,但是礙於缺乏資金,博物館已經閉館接近十年以上,導遊Sonja說她上次進去是她小學的時候。博物館預計在2018年中重新開放,究竟會不會如期開放,等到夏天的時候就知道了。
特雷茲吉(Теразије / Terazije)
導覽從共和廣場附近的特雷茲吉大道開始,第一站到了阿爾巴尼亞宮(Палата Албанија / Palata Albanija)。1940年開幕的時候是東南歐第一棟摩天大樓,很長一段時間是貝爾格勒最高的建築物。1944年4月盟軍轟炸貝爾格勒時,阿爾巴尼亞宮就是轟炸目標之一,同年10月20日蘇聯紅軍也選擇以將紅旗升上阿爾巴尼亞宮,當作完全解放貝爾格勒的象徵。
但為什麼這麼重要的建築,會以鄰國阿爾巴尼亞來命名呢?其實我們今天認識的阿爾巴尼亞,是奧匈帝國在1912年扶植成立的,目的是防止塞爾維亞取得往亞德里海的出海口,所以在這之前,雖然阿爾巴尼亞人跟塞爾維亞人的宗教跟語言完全不同,但是基本上是同一個國家。在大樓興建前,這個地方原本有個叫阿爾巴尼亞的Kafana(南斯拉夫餐廳,主要提供啤酒、咖啡以及輕食),是當地人重要的集會點,所以大樓保留了原名阿爾巴尼亞。
![]() |
阿爾巴尼亞宮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特雷茲吉大道的第二站是莫斯科飯店(Хотел Москва / Hotel Moskava),這個四星飯店花了三年興建,於1908年由當時的塞爾維亞國王彼得一世開幕。飯店住過許多名人,例如:愛迪生、愛因斯坦、麥可喬登、老虎伍茲、湯姆漢克、奧黛麗赫本、雨果、王爾德、卡繆等。
但是莫斯科飯店的開幕,其實還跟當時的政治經濟局勢有關。1903年的五月政變,從1817年就開始統治塞爾維亞王國的歐布雷諾維奇(Обреновићи / Obrenović)王朝遭到推翻且滅門,而新上登基的卡拉喬傑維奇(Карађорђевићи / Karađorđević)王朝決定漸漸脫離奧匈帝國的影響,改與俄羅斯以及保加利亞結盟,此舉使奧匈帝國十分不開心,執行了長達兩年的「豬肉戰爭」,禁止塞爾維亞豬肉進口。當時豬肉是塞爾維亞主要的出口商品,而最大的買家就是奧匈帝國,所以這個政策對塞爾維亞的經濟有很大的影響。但是也因為這個政策,加深了塞爾維亞對俄羅斯、保加利亞以及法國的合作,而莫斯科飯店就是俄羅斯帝國跟塞爾維亞王國合作的最好見證。
![]() |
莫斯科飯店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大道上的最後一個景點是「特雷茲吉紀念碑」,紀念1941年在這個地方被納粹蓋世太保吊死的五位平民。為了避免被納粹德國攻擊,南斯拉夫王國在1941年3月25日簽約加入軸心國,附帶條件是軸心國要尊重南斯拉夫的國土完整。南斯拉夫民眾最此條約十分不滿,在英國暗中幫助下,27日南斯拉夫發生政變,新的國王以及政府上任,抽離所有對軸心國的協助。雖然新政府沒有毀約,南斯拉夫還是名義上在軸心國陣營,但是這件事情還是令希特勒非常憤怒,4月6日開始轟炸塞爾維亞,17日取下南斯拉夫。莫斯科飯店被改成蓋世太保總部,開始大規模屠殺塞爾維亞人,納粹當時甚至說「在征服南斯拉夫的戰爭中,每死一個德國人,就要殺一百個塞爾維亞人,殺不夠的就拿猶太人來殺」。而這個紀念碑就是在這個屠殺中,最先犧牲的五位平民。
![]() |
特雷茲吉紀念碑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南斯拉夫王國的國土也被納粹德國分裂成若干魁儡政權,塞爾維亞的國土被匈牙利、克羅埃西亞、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瓜分,沒被瓜分的部分則由納粹軍政統治。納粹扶植的克羅埃西亞政府,在境內屠殺塞爾維亞人,也成為後來波士尼亞戰爭,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衝突的來源。
![]() |
被軸心國瓜分的南斯拉夫王國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尼古拉帕西奇廣場(Трг Николе Пашића / Trg Nikole Pašića)
原本叫做馬克思與恩格斯廣場,這個廣場是貝爾格勒最早經歷地名轉型正義的地方,以塞爾維亞政治家尼古拉帕西奇為名。塞爾維亞國會大廈(Дом Народне Скупштине/Dom Narodne Skupštine)、新王宮(Нови Двор / Novi Dvor,為塞爾維亞總統府)與貝爾格勒市議會都在這個廣場周邊,導遊說每當塞爾維亞在國際運動賽事得到冠軍,大家就會自動的往這個廣場周邊聚集慶祝。
只是周邊的建築當初在設計的時候,都是以南斯拉夫的規模下去設計,南斯拉夫分裂之後,對於一個只有七百萬人口的國家,建築物就顯得有點過大了。
![]() |
塞爾維亞國會大廈 圖片來源:筆者 |
塔馬登公園(Ташмајдански парк)
塔馬登公園內最有名的景點,應該就是東正教教堂聖馬克教堂(Црква Светог Марка / Crkva Svetog Marka)。20世紀初大量人口移入貝爾格勒,城市需要另一座大型的東正教教堂,終於在1940年完成了這個拜占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但是接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共產統治、南斯拉夫內戰、北約轟炸,加上缺乏資金,現在這個教堂仍然還是沒有整修好的狀態。
![]() |
聖馬克教堂 圖片來源:筆者 |
教堂的後方有一個石碑,上面用塞爾維亞語寫著「為什麼?」(Зашто / Zašto ?)的碑文。北約轟炸貝爾格勒時,聲稱因為電台在放送「不利於科索沃人民的戰爭宣傳」而轟炸塞爾維亞廣播電視台(Radio-televizija Srbije, RTS)總部,十六個人在轟炸中罹難,他們的家屬就在附近立了這個碑,上面有罹難者的名字、年齡跟職位。轟炸廣播電台是阻礙言論自由,更不用有人在這個轟炸中罹難,國際特赦組織認為這是戰爭罪。
![]() |
「為什麼」碑 圖片來源:筆者 |
![]() |
被轟炸的塞爾維亞廣播電視台總部 圖片來源:筆者 |
雖然導遊說她會盡量不提戰爭,但是在經過公園中央的一個心型碑的時候,她還是再跟我們提起了戰爭。在1999年的時候,三歲的Milica Rakic在自己家的廁所被爆炸波及,送醫不治。她是北約轟炸中,79位兒童罹難者中最年輕的。她的肖像被做成紀念碑,一個放在貝爾格勒,一個放在第二大城Novi Sad,提醒戰爭中犧牲的不只有戰士,還有無辜的孩子。
![]() |
「我們只是孩子」碑 圖片來源:flickr |
聖薩瓦教堂(Храм светог Саве / Hram svetog Save)
在經過了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館(Музеј Николе Тесле / Muzej Nikole Tesle)跟斯拉維亞廣場(
Трг Славија/ Trg Slavija)之後,到了這個導覽的重頭戲:聖薩瓦教堂。
聖薩瓦原本是一位塞爾維亞王子,離家成為僧侶,冠名「薩瓦」(Sava)。他最後成為塞爾維亞東正教的創始人,對塞爾維亞文化、政治與文學也有貢獻,是塞爾維亞最重要的聖人。
塞爾維亞人在1594年以薩瓦的肖像為旗幟,起而反抗統治的鄂圖曼土耳其人。1595年土耳其指揮官Koca Sinan Pasha下令將薩瓦的遺體跟遺物,從塞爾維亞的Mileševa修道院運到貝爾格勒,就在弗拉查爾(Врачар / Vračar)把薩瓦的遺體跟文物燒毀。雖然這個舉動讓塞爾維亞人反抗更激烈,但是動亂仍然在隔年就被土耳其人平息。
1895年,薩瓦遺體被焚燒的三百年後,弗拉查爾成立了聖薩瓦教堂建造協會,開始規劃在薩瓦被焚燒的原址建立一個教堂。跟聖馬克教堂一樣,由於一連串的戰爭加上資金不足,現在聖薩瓦教堂還沒有完工。但好消息是,目前這個計劃由俄羅斯國營石油公司(Gazprom)贊助,相信應該不會再有資金上的問題。
聖薩瓦教堂是全世界前五大東正教教堂,我想對於塞爾維亞來說,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某種程度上,代表不管歷史上怎麼被外族入侵、佔領,甚至是燒毀文物,塞爾維亞人民都會繼續為了自己民族生存跟文化努力的奮鬥。
![]() |
聖薩瓦教堂 圖片來源:筆者 |
參考資料:
Wikipedia: Palace Albanija
Wikipedia: Kafana
Wikipedia: Obrenović dynasty
Wikipedia: Karađorđević dynasty
Wikipedia: Hotel Moskva, Belgrade
Wikipedia: Споменик обешенима на Теразијама
Wikipedia: Kingdom of Yugoslavia
Wikipedia: Yugoslav accession to the Tripartite Pact
Wikipedia: St. Mark's Church, Belgrade
Wikipedia: NATO bombing of the Radio Television of Serbia headquarters
This child killed by NATO bombs is a symbol of Serbia suffering
Wikipedia: Burning of Saint Sava's relics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