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選擇搭塞爾維亞航空(Air Serbia)從貝爾格勒到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飛機上的代碼還是YU開頭,猜測可能是塞爾維亞延續南斯拉夫編號代碼。飛機是螺旋槳式的小飛機,總共十八排,一排一到四個位子,整架飛機只有一個出口。
航程大概是一個小時,貝爾格勒跟索菲亞有一個小時的時差,所以降落之後要往前調快一個小時。在貝爾格勒出境的時候,航空公司跟海關都花了一點時間才搞清楚台灣護照去歐盟可以免簽這件事情,我原本以為保加利亞海關看到台灣護照可能也會有點困惑,還拿輔助文件要跟海關解釋,但是沒想到海關看了看護照之後,就蓋章讓我入境了。
走出第二航廈大廳之後右轉就可以到公車站,公車站旁有一個售票亭在賣票,票可以用在索菲亞的所有大眾交通工具(地鐵、輕軌、公車),單程是1.6 保加利亞列弗(BGN),一日票是4 BGN。(1 EUR= 1.95 BGN; 1 BGN= 18.5 NTD)
我根據民宿的建議,搭84號公車到終點站。但是感覺保加利亞公車在每一站有固定發車時間,如果提早到某一站,會等到發車的時間才會開車。這次住的民宿是Be My Guest Hostel,地點非常市中心,離各大景點都很近。但這家民宿沒有刷卡機,所以如果沒有當地貨幣的話,要先到大街上提款。
我到的時候已經下午五點,民宿老闆跟我說六點有一個Free Walking Tour,是一群很有熱情的年輕人組織的,非常建議我去參加。我原本以為Walking Tour只有早上的團,沒想到晚上也有團,所以就決定先去認識城市的輪廓,隔天就比較知道怎麼逛。路上買了一個比手掌還要大的Pizza當晚餐,價格是2.2 BGN。
![]() |
一片大Pizza才一歐元左右 圖片來源:筆者 |
集合地點是索菲亞法院大樓(Съдебна палата)位於索菲亞著名的商業街:維托沙大道(булевард Витоша)上。當天氣溫只有四度,而且還下著雨,卻還是有十三個人參加導覽。
組織這個導覽的是一個NGO叫Association 365,如同組織的名字,他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有在導覽,而且除了免費導覽之外,還有保加利亞文化導覽跟共產導覽。而免費導覽的資訊都在Facebook的Free Sofia Tour頁面可以找到。
![]() |
集合地點:法院大樓 圖片來源:筆者 |
當天的導遊是Nikola,他先用六分鐘的時間跟我們說保加利亞以及索菲亞的簡史:
色雷斯人
保加利亞歷史要從住在這塊土地上的色雷斯(Thrace)人開始說起,他們住在今天的保加利亞、希臘、土耳其三國交接之處,有非常進步的工藝技術,尤其是黃金方面的工藝,由於目前的考古資料還不夠多,所以沒辦法知道色雷斯社會的真實樣貌,這可能也跟保加利亞政府還沒有足夠資金挖掘研究目前發現的色雷斯遺址有關。
保加利亞第一帝國(西元681至1018年)
西元680年泛土耳其裔的保加爾人(Bulgar)跨過多瑙河,佔領東南巴爾幹半島,隔年保加爾人跟拜占庭帝國簽訂合約,這是第一次保加利亞建國。第一帝國是保加利亞歷史上很重要的時期,帝國改信東正教(864年)、發明西里爾文字並且影響斯拉夫地區、西美昂一世(Симеон I)取得沙皇稱號。
被併入拜占庭帝國
保加利亞第二帝國(西元1185年至1396年)
鄂圖曼帝國統治(西元 1396年至1878年)
第三保加利亞(1878年至今):大公國、王國、人民共和國、共和國
法院大樓前有兩隻獅子雕像,因為獅子是保加利亞的象徵物,除了在國徽上面有獅子,保加利亞的貨幣Lev也是獅子的意思。
今天導覽的第一站是聖週日教堂(църква Света Неделя),這個教堂在1925年曾經被共產黨恐怖攻擊。當時皇室、政府官員跟軍方人員都在聖週日教堂參加一位將軍的喪禮,共產黨引爆預先安裝好的二十五公斤炸藥把天花板炸毀,導致一百五十位政府官員及軍官死亡。
但是國王卻在這個爆炸案中毫髮無傷。導遊說主要是一個「常常在這個國家發生的事情」救了國王。這件事情就是「遲到」(late),爆炸發生當時國王剛好遲到,所以幸運地逃過了恐怖攻擊。
![]() |
聖週日教堂 資料來源:筆者 |
路上經過市中心的聖索菲亞雕像(Статуя на Света София),這個雕像的原址原本是立一尊列寧的雕像,但是在共產政府解體之後,新政府決定改立一尊能代表城市的雕像。最後決定立一尊右手拿皇冠、左手臂上有貓頭鷹的聖索菲亞像。
「索菲亞市有聖索菲亞雕像」,聽起來十分合理,但是仍引起當地民眾不滿,因為:
- 這個城市會稱為索菲亞其實跟聖索菲亞無關
- 雕像並沒有基督教的符號或是意涵,是個異教徒的雕像,無法稱為「聖」,也很難跟基督教聖人有連結
- 而更多的人士認為雕像本身太暴露以,不適合作為聖人的雕像
![]() |
在市中心的聖索菲亞雕像 圖片來源:筆者 |
在雕像附近除了剛剛提到的聖週日東正教教堂,還有天主教的聖若瑟主教座堂(катедрала Св. Йосиф)、索菲亞猶太會堂(Софийска синагога)以及Banya Bashi清真寺(Джамия Баня Баши),所以這個區域被稱為「宗教寬容廣場」。值得一提的是Banya Bashi清真寺是由號稱「鄂圖曼的米開朗基羅」米馬爾希南(Mimar Sinan)建的,伊斯坦堡的蘇萊曼清真寺(Süleymaniye Camii)就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 |
Banya Bashi清真寺 圖片來源:筆者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加利亞是在軸心國陣營,但是國內卻沒有猶太人被送到集中營。原因?又跟保加利亞另外一件常常發生的事有關:「拖延」。1943年納粹德國要求保加利亞將猶太人送到波蘭集中營,當時保加利亞國內其實非常反彈,保加利亞東正教會甚至要求要各教會要給猶太人必要的協助。
(許多保加利亞猶太人屬於塞法迪猶太人,為十五世紀從西班牙跟葡萄牙被驅逐的猶太人)
當時的沙皇鮑里斯三世(Борис III)不斷的拖延德國的要求,先是說哪裡需要建設需要人力,後來又說鐵道有問題無法運送猶太人等等,遲遲沒有把猶太人送到波蘭。他雖然保住了保加利亞國內五萬名猶太人,但是卻還是沒能保住保加利亞佔領區(約略為今日的馬其頓與希臘)的猶太人,仍有一萬多名猶太人被送到波蘭集中營。
另外一個「遲到」的東西,是索菲亞地鐵,據說花了七十年才蓋好。主因是索菲亞地下有許多地下水跟溫泉,所以工程難度很高,加上挖到索菲亞地下古城:塞爾迪卡(Сердика)古蹟群,所以工程難度又再度加高,完工時間也就跟著延後。
![]() |
塞爾迪卡古蹟群 圖片來源:筆者 |
今天的塞爾迪卡地鐵站,底層是發現的古城市遺跡,地面層是共產時代的高樓大廈,巧妙地將不同時代的建築,放在同一個場域展示。像是鄂圖曼土耳其統治期間建的聖佩德卡教堂(Църква Света Петка)就位於塞爾迪卡地鐵站出來的地方。這個教堂之所以會那麼小,除了鄂圖曼帝國打壓東正教之外,也可能因為當時為了取得建築教堂的許可,已經花了很多錢賄賂官員,所以最後只能就地取材,蓋成這個小教堂。
![]() |
聖佩德卡教堂(白天補拍) 圖片來源:筆者 |
21世紀的地鐵站、鄂圖曼時代的東正教教堂、而後方的巨大建築是共產時代蓋的國營百貨公司。索菲亞跟其他歐洲城市不一樣,他沒有一個明確定義的舊城區,反而是根據時代,一層一層的往上疊。
![]() |
下方是古代遺跡,上方是前保加利亞共產黨總部大樓(白天補拍) 圖片來源:筆者 |
另一個索菲亞跟其他大城市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沒有河川經過,那到底為什麼希臘人、羅馬人、斯拉夫人、保加爾人會選擇在這裡定居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有地下水跟溫泉水,這除了解決飲水問題,加上當時的人相信溫泉水有治癒的能力,是王公貴族喜歡造訪的旅遊勝地。據說君士坦丁大帝非常喜歡索菲亞,他曾經說過:「Serdika是我的羅馬」。索菲亞最早的名字是用當地部落Serdi命名,斯拉夫人命名為塞爾迪斯(Срѣдецъ)意思為「中間」,因為索菲亞位於巴爾幹半島的中央。
在Banya Bashi清真寺後方的索菲亞中央礦泉(Централна минерална баня)是在1913年開幕的公共澡堂,據說當時的民眾非常喜歡來這裡泡澡,一待就是好多個小時,一方面是放鬆休息,另一方面也交換八卦。現在這個美麗的中央礦泉館在1986年之後因為年久失修,所以停止營業,直到2015年才重新開幕,但是這次已經改成索菲亞歷史博物館。
![]() |
索菲亞中央礦泉 圖片來源:筆者 |
在中央礦泉的斜後方,有好幾排的公共噴泉,提供讓民眾可以飲用溫泉。泉水全年維持在攝氏37度,導覽當天正好低溫,非常適合暖手跟喝熱水暖身。當地民眾甚至會拿大寶特瓶來裝泉水回家飲用。
![]() |
公共溫泉水出水口(白天補拍) 圖片來源:筆者 |
回到塞爾迪卡地鐵站的大街上,可以看到三棟非常大的建築物,中間那棟是前保加利亞共產黨中央黨部,旁邊兩棟都是政府部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加利亞雖然加入軸心國,但是遲遲沒有出兵,也沒有實際作為,在納粹施壓之下,他們向英國與美國宣戰。也是因為這樣,當時索菲亞的政府機關被盟軍轟炸,所以戰爭過後,共產黨把被炸毀的建築拆除,蓋成現在這種「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高樓。
後來納粹德國再次施壓保加利亞,要他們也對蘇聯宣戰,但同屬於斯拉夫人的保加利亞人無法接受這項要求,於是沙皇鮑里斯三世飛到德國向希特勒轉達保加利亞人民的意見,表示國內的情勢讓他們無法對蘇聯宣戰。
離奇的是,沙皇在返國兩天之後死亡,他當時的兩位主治醫師,一位說是因為自然原因死亡,另外一位不願意對外說明,所以至今沙皇的死因仍不明。
![]() |
塞爾迪卡地鐵站地面層的大街 圖片來源:筆者 |
總統府花園內的聖喬治教堂(Ротонда Свети Георги)最早是在西元四世紀的時候建成,但是每個世代的不斷改建重建,所以在這個教堂可以找到橫跨五個時代的牆以及建築方式。聽導遊說,這是一個非常熱門的結婚教堂。
![]() |
總統府花園內的聖喬治教堂 圖片來源:筆者 |
國家劇院(Народен театър)是要紀念保加利亞文學之父伊萬瓦梭夫(Иван Вазов),但是由於所有的表演都是以保加利亞文演出,所以也比較難引起外國民眾的共鳴。
![]() |
伊萬瓦梭夫國家劇院 圖片來源:筆者 |
市中心的街道都是以黃色的地磚鋪成,這個地磚其實在下雨天很容易讓行人滑倒,而汽車在上面行走也顯得颠簸。這些黃色地磚據說是奧匈帝國送給沙皇斐迪南一世(Фердинанд I)的結婚禮物,從皇宮一路鋪到保加利亞議會。既然是傳統,所以索菲亞人還是把這個黃磚道的傳統留下來。有個都市傳說說其中一個黃磚其實是黃金,所以下次經過這裡的時候,不訪可以注意一下腳架的黃磚頭。
![]() |
市中心的黃磚道 圖片來源:筆者 |
![]() |
俄羅斯教堂 圖片來源:筆者 |
聖索菲亞教堂(църква Света София)是索菲亞名字的由來,由於這個教堂當初就設在城門外,所以人民進出都會看到聖索菲亞教堂,漸漸的聖索菲亞教堂變成了城市的代名詞,而最後取代塞爾迪斯變成城市的名字。
![]() |
索菲亞名字的由來:聖索菲亞教堂 圖片來源:筆者 |
導覽的最後一站,是索菲亞最重要也最大的地標: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Храм-паметник Свети Александър Невски),建這個教堂目的,是要感謝俄羅斯在1877到1878年間的俄土戰爭中解放保加利亞,所以用俄羅斯王子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作為這個教堂的名字。這個教堂曾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曾改名為「聖西里爾與美多德主教座堂」,原因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保加利亞跟俄羅斯在不同陣營,但是戰後馬上又改回原本的名字。
![]() |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 圖片來源:筆者 |
聖西里爾與美多德又是誰呢?他們就是發明西里爾文字的保加利亞傳教士,當時保加利亞是距離東正教的核心: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堡)最近的斯拉夫民族,也是當時斯拉夫民族中最強盛的國家,所以某種程度掌握了斯拉夫東正教話語權。所以決定要為斯拉夫民族創造自己的字母,於是以希臘字母為基礎,創造出了西里爾文字。
這個文字至今有兩億五千萬人在使用,從巴爾幹半島到蒙古國,許多國家是以西里爾文字為書寫字母,這可能也是保加利亞對世界最大的影響。
Comments
Post a Comment